來源:來源:大慶日報
作者:姜龍
“學路顛簸向小村,風雨數載修補新。揮鍬舍得一身汗,不負家鄉不負春”
校車司機填坑記
巴彥查干,蒙語譯音“富饒、潔白的地方”。44歲的杜天明就生活在這里——杜爾伯特縣巴彥查干鄉他拉村。
小村不大,千余人口,村子里僅有一所小學,杜天明是這所小學的校車司機,每天除了接送學生,他還擔起了義務修路的工作。
6月13日,同行采訪的鄉干部告訴記者,這條路連通東巴彥屯和前巴彥屯,沒有名字,最早是油田建設時為了運輸物資修的,至今有些年頭了,由于經常跑大車,近些年路面有了些“傷痕”,去年的暴雨也對路面帶來了損傷。
杜天明家就住在東巴彥屯。“天明沒在家啊?”“沒有,八成在那條路上呢。”“那我們去那里找他。”記者一行向他愛人告辭后,轉頭向前巴彥屯方向駛去。
“那輛面包車就是杜天明的,正在鏟土那人就是他。”鄉干部指著路前方一個人影說。個子不高,不胖不瘦,手上活兒干得很麻利,再普通不過的一個莊稼漢——這是杜天明給記者的第一印象。
“杜大哥,歇一會兒吧。”“沒事兒,這個坑馬上填完了。”杜天明雙腳跺著新填上的一層土笑著說。
與杜天明的聊天從校車司機話題開始。“拉送學生可不是鬧著玩的,每個學生后面牽扯著一群人的心,學校既然信任我,我也得干出個樣兒來。”杜天明說到也做到了,除了假期,他每天清晨五點鐘準時起床,第一件事就是檢查車況。“有修路的想法,主要是為了孩子。”杜天明說:“因為這條路路面窄,錯車時遇到破損有淺坑的地方,會顛到孩子,所以就想著把路面修一修。”
從杜天明家到接送孩子地點再到學校,這條路大概9公里。他自嘲說:“套用我愛人的話‘填坑都上癮了’,一看到有破損的地方,惦記得飯都吃不好。”
“用什么方法補啊?”“簡單,從路邊取點黃土,再找些石子一塊墊上,使勁兒踩踩,坑就填好了。”話說起來簡單,但幾年里,沒人知道杜天明填了多少個坑,就連他自己也數不清了。但有一點可以肯定,這條路因為有了他的修補,延長了“壽命”。
“有時大車司機經過,朝我按下喇叭表示敬意,那一瞬間心里頭特別熱乎,證明我這活兒干得有價值。”杜天明欣慰地說。
裴精燕的家就在路邊,記者見到她時,正好趕上她出門放鴨子。“這個人我經常能在路邊看到,天熱時,累得滿頭大汗,一趟一趟,拎著竹筐來回走。”裴精燕告訴記者:“雖然不知道他叫啥名字,但他真是個好人,這條路多虧他維護了。”
幾年里,因為修路填坑,杜天明的手多次受傷,鍬也用壞了3把,但他從未抱怨,始終堅持。他說:“填平路面上的一個小坑,我的心里就會踏實一些。”
采訪時,他拉村小學三年三班學生張慶薇坐著姥爺的摩托車經過,記者問起她對杜天明的印象,小姑娘說:“杜叔叔人可好了,他不僅修路,還經常在車上教我們詩詞呢。”
生活中,杜天明其實是個蠻浪漫的人,閑下來時會在電腦上寫寫詩詞,抒發一下情懷,他的詩還曾在全國比賽中獲過一等獎。
杜天明還在新浪網上有自己的博客,取名“彥人”。“為什么取此名?”“我生長在這片養育我的土地,我深愛我的家鄉。”杜天明說:“能為家鄉做這點微不足道的事,我覺得沒什么。”
在杜天明的博客里有這樣一段絕句:“學路顛簸向小村,風雨數載修補新。揮鍬舍得一身汗,不負家鄉不負春。”
接送孩子,修路填坑,杜天明就是在用這些行動,詮釋著他對家鄉無盡的愛。
1、凡本網注明"來源:本站"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校車網,未經本網授權,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"來源:www.8x8x1948.com!"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2、凡本網注明"來源:XXX(非校車網)"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3、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請在30日內進行。
※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:master@xiaoche001.com